問題支援
如果你在使用過程中遇到問題,可聯絡 LINE 客服、聯絡 WhatsApp 客服、來信 contact@clarymind.com,或加入我們的 Discord 詢問。
一般問題
-
訂閱方式:下載 Clarymind 後,可直接在 app 內透過蘋果的 In-App Purchase 購買。
-
取消訂閱:
方法一:在 Clarymind App 中,前往「帳戶設定 > 管理方案 > 取消訂閱」
方法二:在 iPhone 中,前往「設定 > Apple 帳號 > 訂閱項目 > 取消訂閱」
-
可以!Clarymind 提供免費體驗版,包含部分功能,方便使用者先嘗試與評估。我們也建議使用者都先試用,確認對自己有幫助後,再升級至 Pro。
體驗版中包含以下功能:
- 可免費上鎖一個社群 app(Pro 則可設定 50 個 app)
- 一個 AI 角色(Pro 則包含全部 4 種角色)
- 400 句自我肯定句(Pro 則包含 1600+ 個句子與 10+ 種類,並持續新增中)
- 部分的呼吸練習
- 部分的睡眠音樂
Clarymind 目前支援 iOS 16 版本以上的 iPhone。
我們正在開發 Android 版,可點擊此連結加入 waitlist,我們會在完成後立即通知你!
在一些情境下,Clarymind 可能並不是最佳選擇:
- 希望強而有力的物理性阻擋,或極度複雜的高強度嚴格模式。由於 Clarymind 的設計理念,是透過自我同理與正念反思,從內心減少滑手機的時間,因此並不適合需要物理性阻擋的使用者。
- 家長希望控管小孩的手機使用。由於 Clarymind 並沒有家長與小孩裝置連動功能,因此並不適用。
發生此狀況時,請先確認 Clarymind 已經更新到最新版本。我們在每個版本,都會持續改善效能。
如果已經更新到最新版本,請聯絡 LINE 客服,或來信 contact@clarymind.com,並請告知我們以下資訊,幫助我們進一步判斷:
- 問題發生前,曾執行哪些動作
- iOS 版本號
- 手機型號
- 你的手機是否有設定家人共享(「設定」 > 「你的名字」> 家人共享)
以下是常見可能造成 Clarymind 當掉的原因:
Bug
可能在特定 iOS 版本,加上特定的行為時,會觸發 app bug。請聯絡我們,團隊會試著重現你的問題,做出修正或排除問題。
手機儲存空間不足
可以前往「設定 > 一般 > 儲存空間」,查看你的手機已經用了多少儲存空間,以及還剩多少儲存空間。
經測試,如果手機容量低於 8GB,則有機會因為容量不足,發生手機當掉的狀況;如果手機容量低於 3GB,則大多數 app 內的動作都會卡卡的,並導致當掉。
建議長期保留儲存空間在 8~10 GB 以上,在使用 Clarymind 和其他 App 時,會更為流暢。
記憶體 (RAM) 不足
基本上 iPhone 型號越新,記憶體(RAM) 就越大,相對來說,比較不容易發生因記憶體不足而手機當掉的狀況。
Clarymind 包含提升專注(螢幕使用時間)、正念冥想、呼吸練習、睡眠音樂、自我肯定等自我照顧(self care)功能。我們曾收到使用者詢問,是否能挑選其中幾項用得到的功能,以較低的價格訂閱。
團隊內部討論此議題後,現階段不會推出自訂功能組合的訂閱方案,主要考量如下:
Clarymind 長期願景是個人健康 App,功能種類預計會越來越多。依照目前的開發進度,Clarymind 每一個月會推出新功能模組。
- 若推出超過一個訂閱方案,每次新功能模組上線,都要重新考慮該放在哪一個方案
- 每多一種方案,都可能會增加新用戶理解 Clarymind 的門檻
- 對於已購買的舊戶,可能會有升級或降級的需求。然而 Apple 的訂單退換,開發者這邊無法百分之百掌控,可能會造成一些用戶困擾
我們也會繼續討論,或許未來會有其他適合的作法,可以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
提升專注 & 螢幕使用時間
可以!不管是使用 Safari 還是 Chrome 瀏覽器,Clarymind 都可以把網頁版的社群鎖起來。
設定步驟
請依照以下步驟設定:
- 在提升專注頁面,點擊你想設定的 App,進入該 App 設定頁
- 在「綁定網站」欄位,輸入該 App 的網址
如何解鎖
上述設定,會將輸入的網站與 App 綁定。解鎖該社群 App 時,便會同步解鎖綁定的網站。
網址設定
在輸入網址後,我們會同時將相符的網址也同時上鎖。舉例而言:輸入「facebook.com」後,會自動出現「facebook.com」和「www.facebook.com」。如此一來,你就不需要多打一次網址。
此外,由於 iOS 的限制,設定一個網站後,會將所有的子網域都鎖起來。舉例而言,
youtube.com會同時阻擋m.youtube.com(手機版網頁) 和studio.youtube.com(頻道後台)。如果你只想阻擋觀看影片,不想阻擋頻道後台功能,請只設定
m.youtube.com即可。瀏覽器差異
- Chrome 瀏覽器:所有網頁版社群,都需要另外透過網址設定。
- Safari 瀏覽器:透過 Clarymind 鎖住社群 App 時,在大多數狀況下,該社群 App 的網頁版會一起上鎖。
常見的社群中,只有以下網站,需要另外輸入網址進行設定:
- TikTok:tiktok.com
- Threads:threads.net
- X (Twitter):x.com
- PTT:ptt.cc
在 Clarymind 裡,你可以設定當打開特定分心 app 時,自動跳轉至其他 app。
例如,打開 Instagram 時,跳轉至 Kobo 電子書閱讀 app,以閱讀取代滑社群。
設定方法如下:
- 在提升專注頁面,點擊想設定的 app,進入設定頁
- 在「替代 App」區塊,選擇想要替代跳轉的 app
現在支援的替代 app 包含:
- 教育:Duolingo、Coursera、Udemy⋯⋯
- 健康與健身:Calm、Headspace、Finch⋯⋯
-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Youtube Music、Pandora、Snipd⋯⋯
- 生產力:Notion、Obsidian、Evernote、Heptabase、Apple Notes、Apple Reminders、Google Docs、Google Calendar、Notion Calendar、TimeTree⋯⋯
- 閱讀:Kindle、Subtack、Readwise Reader、Medium、Apple Books、Goodreads、Libby、Pocket、Instapaper、Wikipedia、Kobo、Readmoo、HyRead⋯⋯
選擇上鎖 App 時,畫面會顯示手機內的 App 清單。此 App 選擇表單由 iOS 控制與管理,且我們無法修改。
如果發現當機、白色畫面或破版,這是由於 iOS 的 bug,而且我們無法修復。此問題在過去數年,已經回報給蘋果數次,然而根據開發者論壇,目前蘋果並無計畫著手修正。
不過,我們針對這個系統 bug,做了一些防範措施。當發現問題時,可以採取以下方法解決:
-
發生問題時,可點選畫面上方的重整按鈕,或是關閉本頁面後重新開啟,就可以正常顯示和使用。
-
目前已知,較頻繁的開關分類或搜尋,可能會導致選單當機。
因此,若想降低畫面當機的機率,我們可避免使用表單的搜尋功能,也不要同時展開太多種類的選項。
以下我們整理出常用的 app,建議可直接依照分類,快速找到想設定的 app:
- 社交:Facebook、Instagram、Threads、X (Twitter)、Discord
- 娛樂:TikTok
- 資訊與閱讀:Reddit
-
Clarymind 不會得知你的手機上安裝了哪些 app,也不知道你設定要鎖住哪一個 app,可以放心使用。
我們的隱私安全設計,是先將 app 資訊加密成一串無法還原的亂碼,再透過此亂碼至系統內將 app 上鎖。因此過程中,不會接觸到任何手機上的 app 資料。
這也是為什麼,在成功解鎖 app 後,需要由使用者自己去點開 app 使用,因為 Clarymind 只看得到一串亂碼,並不知道你打算開啟哪一個 app。
同時使用 Clarymind 和其他 iPhone 螢幕使用時間管理工具,包含其他螢幕時間 App,以及 iPhone 內建的「App 限制」功能,有可能會發生這個狀況。
由於在 iPhone 上,App 鎖定機制都是利用系統內建的計時工具來倒數。當多個應用程式同時向 iPhone 計時工具發送上鎖與解鎖需求,可能會導致計時器故障。
建議不要透過多個工具,同時設定同一個 App 的使用限制,應可避免此情形發生。
如果你沒有使用其他螢幕使用時間管理工具,但遇到了這個狀況,請聯絡 LINE 客服,或來信 contact@clarymind.com。
若你曾經在 Clarymind 內設定要上鎖的 app,但事後卻取消了螢幕使用時間授權,便會跳出這個授權對話框。
在沒有螢幕使用時間授權的情況下,Clarymind 無法將 app 上鎖。因此,你設定的 app 在此時也都會是解鎖狀態。
若想避免跳出此授權要求,你可以:
- 同意「授權 Claymind 取得你的螢幕使用時間」,Clarymind 會將你設定的 app 鎖住。
- 刪除先前的 app 設定。在這個狀況下 app 不會被鎖住,也不會再彈出「授權 Claymind 取得你的螢幕使用時間」的提醒。
通常在手機容量不足時,較容易出現系統預設的「灰底沙漏」頁面,而非 Clarymind 的解鎖頁面。可依照下列步驟嘗試排除:
-
一般情況下,按「OK」,就會跳出通知,可繼續解鎖流程。
-
如果按「OK」,仍無法成功解鎖上鎖中的 App
請確認你有沒有同時使用 Clarymind 和其他 iPhone 螢幕使用時間管理工具,包含其他螢幕時間 App,以及 iPhone 內建的「App 限制」功能。
根據 Apple 開發者論壇,如果你同時使用超過一個工具,有可能會發生這個狀況。
由於在 iPhone 上,App 鎖定機制都是利用系統內建的計時工具來倒數。當多個應用程式同時向 iPhone 計時工具發送上鎖與解鎖需求,可能會導致計時器故障。
請不要同時使用超過一個工具,應可避免此情形發生。
- 如果你沒有使用 Clarymind 以外螢幕使用時間管理工具,請聯絡 LINE 客服,或來信 contact@clarymind.com,團隊會進一步了解你遇到的狀況,並協助排除。
-
在「提升專注」頁面,會即時目前解鎖中的 app、剩餘可使用時間。
如果發覺已經不想使用 app 了,你也可以點選右方的方塊按鈕「⬛︎」來提早上鎖。
儀表板上紀錄的,是你今天使用 Clarymind 解鎖 App 的總時數。
你可以設定每日使用時間的目標。如未超過,儀錶板會顯示為綠色;如果超過目標,儀表板則會顯示為黃色。
解鎖一個 app 後,如果已經不想繼續使用,即使時間還沒有到,你依然可以點選倒數計時右方的方塊按鈕「⬛︎」,提早將 app 上鎖。如此一來,就不會繼續增加儀表板上的使用時間,進而讓自己更容易達成目標。
可以!Clarymind 預設會在每個 app 上鎖前一分鐘,跳出提示訊息。
如果你不需要這個提醒,也可以從「提升專注」頁面點選 app,到 app 設定頁關閉提醒。
解鎖時,你可能會對 Clarymind 的 AI 角色輸入原因。可以在「帳戶設定 > 解鎖紀錄」,查看自己每次解鎖原因。
iPhone 內建的「螢幕使用時間」,有以下兩個問題:
- iPhone 內建設定是:達到當日使用上限,才會把社群 app 鎖起來;
也就是說,如果使用 iPhone 內建的「螢幕使用時間」功能,在達到上限之前,你都可以直接開啟社群。
這導致我們依然無法培養出「不要開 app」與「打開前、先想一下」的新習慣,仍會維持「無意識打開社群 app」的肌肉記憶與習慣。
Clarymind 則是預設將社群 app 上鎖,只在需要時才解鎖。並且透過呼吸與回答使用原因,延長開啟時間,並提醒反思。這樣的設計,可以確保每次使用都是「有意識的使用」。
- iPhone 內建有「一鍵解鎖」的機制。
就算跳出 iPhone 內建的阻擋,還是可以輕易選擇「今日解除限制」。
這導致阻擋力道過於微弱,形同虛設;相反地,Clarymind 不允許一鍵解鎖,還可以設定「國王嚴格模式」,一旦超過當日可使用次數,就無法再次開啟。
- Clarymind 有更彈性的設定。
Clarymind 可以設定「深度專注時間」與「休息時間」,在工作或睡覺時無法解鎖,而在預定的休息時間則可以好好放鬆、與親友聯絡。既可以平衡滑手機的時間,也不犧牲日常娛樂與人際連結的需求。
Clarymind 除了幫你把分心的 app 鎖起來,還包含了以下的功能:
- 自動跳轉:在打開分心 app 時,自動打開預先設定的另一款 app。比方說,如果希望用閱讀來取代滑社群,就可以在打開 Instagram 時,自動跳去電子書閱讀 app。如此一來,就可以自然而然,達到用好習慣來取代舊習慣,而不只是強迫自己少用社群。
- 角色小夥伴提醒:在打開分心 app 時,會有 AI 小夥伴跳出來,詢問你使用原因,利用正念與覺察提醒,協助你更清楚自己的使用動機。(此外,其中一個角色 Grumpi 貓不只可愛,還會不斷吐槽你。)
- 嚴格模式:其中一個 AI 角色「國王」為嚴格模式,一旦達到本日上限,就無法再開啟 app。
- 呼吸解鎖:在解鎖 app 前,先做一次十秒鐘的深呼吸。透過延長開啟的時間,反思自己的使用動機;同時也透過呼吸,減緩焦慮,並打破「焦慮 ⇆ 滑手機」的循環。
詳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裡面包含了所有 Clarymind 的進階功能說明。
如果你在設定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直接聯絡 LINE 客服,或來信 contact@clarymind.com。
冥想與呼吸練習
Clarymind 的正念冥想計時器,可以讓你客製化選擇時間長度、背景音樂、白噪音、開始與結束的提示聲。此外,你也可以開啟「引導語音」,使用個人化的 AI 冥想引導。
你可以在正念冥想設定裡,選擇「引導語音」,來開啟 AI 冥想引導。AI 會根據你選擇的時間長度、聲音與冥想技巧(呼吸、身體掃描、視覺化),即時生成個人化的冥想引導語音。目前,冥想引導僅支援英文,中文的引導語音仍在開發中。
Clarymind 提供的呼吸練習技巧包含:4-7-8(幫助入睡)、4-6(平靜放鬆)、4-2(提振精神)和箱式呼吸法。